猫猫书房 - 书籍大全 - 红星照耀中国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30 21:32:01

红星照耀中国 电子书 下载 txt pdf mobi

红星照耀中国精美图片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2693784
  • 作者:(美)埃德加·斯诺 著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3.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30 21:32:01

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当时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成长。这部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了中国*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红星照耀中国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红星照耀中国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红星照耀中国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当时红色根据地的情况。无数人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革命,了解红军和“红色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成长。这部经典作品多方位展现了中国*产党为民族解放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乐观向上又甘于奉献,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奋力拼搏,勇敢地探寻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 『禧玥可期』·《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筱珠 发布时间:2018-09-06 17:59:34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20多岁,一个青春飞扬的年龄,有大好的时间可以挥霍;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确有一位意气风发的20多岁青年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他就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篇,这部作品中文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上世纪30年代,实地体验陕北解放区纪实新闻稿小说。以“华尔街体”写作方式,局外人的视角写出了当时陕北红色中国地貌、人情、制度和领导人的许多细节。里面有关领导人的生活、战斗经历很鲜活动人,有说服力。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客观并且真实的记录下了长征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作品是一篇报道性文学,斯诺将其自身实地进行的采访,所见所闻甚至是所想所感,向更多的人讲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西行漫记》在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超越了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进步青年辗转传抄,把《西行漫记》看作身家性命一般,怀揣梦想奔赴延安。

    书中作者以外国记者的身份通过“白区”历尽千难万险进入“红区”开始了他的采访,采访的人物许许多多,但是对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周恩来和徐特立的采访记录格外细致,从采访当地的农民、工人,还有红军战士,还有“红小鬼”。一系列的采访,通过他们的讲述、行动、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以一名记者的名义向外界(包括中国国民党)宣传真正的共产党、真正的红军状况,传达共产党、红军的思想,使外界消除对中国共产党、红军的不实之词。这本书出版以后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外国普通老百姓通过这本书的讲述,才得以真正的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杜绝特权,躬行垂范,对普通战士的关怀、尊重,包括党在军内尽一切可能推行文化教育,提高普通战士思想认识的努力,产生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一批年轻人,革命战士,一批完全不同于旧中国、老中国那些鲁迅先生为之悲哀愤怒的愚昧国民的新人。斯诺所到之处,每每被他遇到的红军指挥员和普通战士震惊,令他这个西方记者怀疑是不是身处中国,因为这些人同他在中国其他地方看到的,以及从别人那里得来的对中国人的印象:麻木,愚昧,怯懦等,完全不同。他们自信,活泼,朝气,头脑清晰,意志坚强,富于行动力。这样的一批年轻战士、新人的造就,是革命成功最大的主体性因素。这些新人,这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来自群众,来自贫苦的破产的工农家庭,他们是觉醒了的群众,人民军队的最初血液,他们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新中国。

    难能可贵的是,《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记录了毛泽东给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觉得在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在“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 ——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斯诺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在保安的采访活动中,斯诺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由于文字的奇异巧合,‘朱德’这两个字在中文里正好是红色品德的意思。” 虽然当他在边远的四川省仪陇县诞生后他的慈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无法预见这个名字日后具有的政治意义的。无法预见这样的事,否则他们早就会吓得把他改名了。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在最后一次中,他面对的敌人,其技术上的进攻力量(包括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自己的部队八倍至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许多倍。不论如何估计他的胜败,必须承认,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而且无疑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中的不可轻侮的战斗力。红军在南方所犯的重大错误是战略上的错误,对此,政治领导人必须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即使有这种错误也很少疑问,要是红军能够在第五次围剿中哪怕以大致相当的条件与敌军对垒,结果就会造成南京的惨败——德国顾问也没有用。

    从纯粹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以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这在前文已有描述。他部下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以外没有别的吃的,而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情神的罕见人品。至少我个人是不可能想象蒋介石、白崇禧、宋哲元或者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国民党将领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保全一支军队的,更不用说还能够在这样的考验结束时真的做到卷土重来,发动一场大进攻,在敌军为了防止它突破而从从容容地构筑了好几个月的防线上打入了一个楔子。我走马西北的时候,朱德在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本领:四面八方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面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朱德的大名,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的生命。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从朱、毛以下直到各级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没有发生军政势力之间的斗争。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看来产生这种个性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而这种谦虚也许又是渊原于他个人诚实可靠的品质。”

    看《红星照耀中国》,在几个“造反者”领导人中,周恩来应该是最值得敬佩的了。他出身于大资产阶级家庭,身娇肉贵,革命就等于革自己的命,但是他跟其他人一样,对革命坚定不移。 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始于1936年7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从陕北安塞到谭家营陕北省委去,途中遇到了从北平来苏区访问的斯诺。这一次见面,周恩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蒋介石称他是“文明社会的一大害”,国民党政府把他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个人,赏额均为25万块大洋!

    埃德加·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来到陕北采访,眼前的景象让斯诺深深地感动,毛泽东穿着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的是土炕、朱德用的是马尾做的牙刷、林伯渠戴的是用绳子缠着一条腿的眼镜。他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戴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无拘谨。

    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高中就看过一点,现在很多年后认真去看,感觉很不一样。有些书真的是天生适合作为思想政治的阅读材料,它不是什么宣传口号,只是采访记录,辞藻也不华丽,但是我几乎是眼含热泪去读的,这种民族觉醒时期里烈火一样昂扬的时代精神真是让人着迷,如今百年之后,虽然有各种问题,但相信伟大的时代依然会延续。

  • 昔日他乡如梦乡,回首四顾心茫然

    作者:Petite Chanson 发布时间:2014-11-14 11:10:28

    昔日他乡如梦乡,回首四顾心茫然

    那是一段最璀璨的岁月,那些日子那块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孩子般晶亮的眼睛,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简单而纯粹的梦想。

    斯诺,这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在那个动荡充满未知的年代,孤身前往被一群称作“赤匪”人们所占据的根据地,用他旁观者冷静、客观但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在文学作品中赋予了那段岁月,那些活生生的人永恒的生命,并开创性地将那些从未有人报道过的根据地组织形式、生存现状乃至长远的政治追求逐一细致阐述。

    即便在近八十年后的今日,当我伏案阅读他流淌的文字时,其中一些细节依旧能够触动我,让我觉得那些时间空间距离都无比遥远的人们在冥冥中跟我产生了某些感应。

    斯诺笔下,他所遇到的那群红军战士,大多有着红扑扑的脸蛋,亮闪闪的眼睛,旺盛充盈的精力,率真爽朗的性格,甚至就连他们口中不停冒出的,如同从政治课本上抓起来硬塞进脑袋里的马克思主义词汇与言论,都那么活生生带着些泥土气的可爱。

    大抵是斯诺作为一个美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个人意识”吧,即便那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愿轻易谈起自己的个人功绩,即便从他们口中得到的关于政治与红军的理解大都那么千篇一律,让人不禁怀疑是从他们的识字课本上一字字翻印到脑袋中一般,斯诺作为一个优秀的、有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会套话”的记者,依旧执拗地想从他们的口中获得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关于一个个人的故事。

    事实上,他也的确成功了,凡是与他深谈过的人,都亲自讲述出了他们的故事,他们参加红军前经历的人生,甚至是融着血与泪、饥与寒,他们都那样淡淡地,仿佛发生在他人身上一般轻描淡写讲了出来。不论是如今已被反复研究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还是当年红军队伍中有着传奇性名声,缺着两个门牙露出一脸孩子气笑容的徐海东,甚至是那一个个失去了名字早已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红小鬼”。

    在当时看起来费力又不讨好的努力,换来了斯诺离开苏区时十三本密密麻麻的日记,换来了他心中对那时的红色政权最真切的感受,换来了让当时苏区以外被舆论控制阻绝的人们得以解心中之惑的密卷,更换来了如今我们回首八十年前的那段历史时最有力的佐证。

    几十年后,斯诺的祖国又有一位青年怀着一颗不甘平常的冒险之心来到了中国腹地的一座小城,也是用这样的方式,一个个人的谈,一件件事的听,一个个问题不厌其烦地反复询问。即便最终,那本《江城》被认为只反映了“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却还是成为了全世界甚至我们自己擦亮眼睛,细窥中国的一个窗口。

    或许,我可以这样以偏概全的总结说,这是美国记者的一大“通病”么?不止他们,还有被誉为美国新闻报道圣经的《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还有作为非虚构作品流芳的卡波特的《冷血》,都是不惜花费如此多的力气,用远超出一般报道周期的时间,付出作者自己的心血与感情,去走进那些即将到他们笔下的人,冷眼旁观也好,身临其境也好,只求换得一个个在纸上立得住的骨肉丰满充满着生命气息的人。他们会呼吸,会焦虑,会喜悦,会忐忑,甚至会骂娘,会贪小便宜。

    我不知道是否这样的文字就是最佳,但我知道这样的文字让千千万万的人们爱读,它能够流传至今依旧生机勃勃,它能胜过千万字刻板教条的政治宣传,它更能让那些生硬编造肆意拼贴的文章无地自容。

    无论是卡波特的《冷血》,彼得的《江城》,亦或是斯诺的《西行漫记》,我皆是拿起后便不忍释卷,只因那文字中的人就像活灵活现在我眼前。当时间匆匆流逝中,书页从我指尖不断翻过,我合上封皮的那个瞬间,恍如一场大梦初醒。在那梦中,我跟他们同出一地,我与他们一齐嬉笑怒骂,一起悲痛哭泣,一同紧张焦虑,而从梦境再度坠入现实,是那样让我无措甚至恐慌。

    尤其是《西行漫记》,从书中走出,我意识到那些充满稚气,仿佛永远那般活泼的红小鬼们,或许在之后十几年接连不断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早已身首异处,不知葬于何处,或许坟上都已青草萋萋。我记起在那段岁月中用最真挚的感情对待身边人的那位领导者,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做出了一些决定,那些决定让多少家庭分崩离析,让无数苦痛无处宣泄,让整个国家碎如散沙。我知道那个被他麾下东北军敬仰,有智谋有胆识有感情的张少帅在之后漫长的几十年中自由不复,过着阶下囚般的生活。而最让我难过的几近落泪的是,当时那些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到的梦想,那些即便饿着肚子吃草根也没有被动摇的决心与希望,那些最真诚乃至甘愿为之献出生命的信仰,到底是在哪一时哪一刻就像风中的轻烟、沙漠中的一片海市蜃楼一般,从我们眼前消失不见了呢?

    难道是因为世事变迁,个人命运亦或是国家命运,终究注定无常?或许那时的斯诺没有预料到,整个苏区最聪明的头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未来在某个时刻转向了另一条道路。没有人说这条路是错的,而且我们依旧毅然决然绝不回头的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只是,在偶尔回望的时候,我从心底生出疑问,如果让我放弃当下的物质富足,生活安乐,去感受那时发自内心的信仰与最纯粹的快乐,我是否愿意?至少我知道,答案不是否定的。

  • 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读《红星闪耀中国》有感

    作者:lys 发布时间:2018-08-25 21:33:40

    慢慢读下去是,越发有种虔诚的感觉。

    我想这本书能够到现在还为人所诵读,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也不仅是它独特的历史价值,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位敢于冒险的外国友人,拨开武装、交通、讯息的封锁,揭开中共真正面纱的勇气以及孜孜不倦寻求答案——追求真理的信念。

    在那个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内,你无法得知中共的真实情况,所有的关于红军、中共的消息,受政治影响,被捏造得面目全非。二十四带胶卷,几个笔记本,一架摄像机,snow就这么走进了红色的中国,他撇开那些被国民党捏造得体无完肤的报道,独自一人寻求真理,独自挖掘不为人知秘密。读到这里,

    我想起同是记者的柴静在《看见》里面写的一句话:“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这时的snow的走远的背影,愈发令人心生敬意,或许那些优秀的记者都有着相同的品质。

    snow跟很多人一样,我也是,非常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共产党从弱小变为强大,变成一个能和国民党抗衡的力量。我带着这个问题从第一页一气呵成的读到最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明确的,有预见性的,革命性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的理论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影响剧烈,它甚至可以说是宗教的替代品。它给迷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出路,并凝聚起那些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们。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红军取缔剥削阶级,取消苛捐杂税,取缔鸦片高利贷,帮助农民获取土地。

    红军在政治上所展现的是为民的政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取福利的政党

    。给这些千百年来一直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们一把刀刃,给他们有力的武器,给他们强大的信念与勇气,给他们注入最纯粹的革命热情。这些拥护他们的人民,不仅在物资情报上给予革命者帮助,还源源不断增强了那些革命青年的信心,让他们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

    大家一定听过红军表演的戏剧,它算不上什么高级的艺术,但他们却用着简略的道具服装,唤醒了那些被统治的阶级——那些在思想上被禁锢了几千年的人们。

    他们唤醒了广大农民、工人的民族意识,反抗意识,革命意识。并且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科学的纲领,告诉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找到幸福和平生活的出路。给予他们知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武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革命青年即使生活艰辛,但是却十分满足的原因。

    就像snow说的那样,他们不是消极的满足,而是获得自由,独立的积极的满足,真正的乐观主义。

    政治、纲领、宣传之间的互相作用,加上革命青年们独有的无穷创造力和热情,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形成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我想这种对人精神上的启蒙所产生的革命力量,在这个自古注重实用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十分罕有的

    。因此,就像snow说的,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我想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大概也是如此,需要科学明确的计划,可操作的途径与坚定的信念。而且我相信,目标越明确,态度越积极,信念越坚定,那么你将更容易坚持,更容易成功。

    他不只一次打破了我们对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们的固有想象。

    例如革命领袖毛主席,毕业后也像我们一样四处找工作,夏天太热也是光着膀子躺在床上;那位曾说过那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血少年周总理,平日里却温文尔雅,憨厚得像个农民;红军总司令彭德怀,在被严刑拷打的日子里,也想着明天我就招了吧。这些大人物顿时变得和蔼可亲起来,感觉他们就正在与我对话着,跟我发着牢骚。这种慢慢探寻,不断发现与已有认知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或许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原因。

    当然那些大人物们虽然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但他们的成长经历自然与普通人有很大区别,这便是他们的首级会被“悬赏几十万元”的原因。书本详细介绍的几个大人物,无一不有着悲惨的童年经历,无一不在青年时期受到政治上的启蒙,无一不阅读过大量书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如果读过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每当写到中共的大人物时,snow一定会写上“悬赏几十万元的首级”,这种奇妙的对比,总是将我逗笑。我甚至忍不住想着,snow肯定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是什么呢?就这样我带着如同孩子一般渴望探知真相的好奇心,读完了整本书。

    当然这本历史纪实的书籍也填补了我对历史理解的一些空白。

    包括

    以蒋介石为首的资产阶级实质上是殖民地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寄生虫,

    必须以工农领导革命,驱除帝国主义的毒瘤,避免新的资产阶级夺取工人农民的革命果实。

    以及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上,苏联斯大林派和托洛茨基派的纷争,苏联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国外革命事业的矛盾,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共的政策和方向。甚至在国共十年对峙中,

    苏联不仅没有实现对无产阶级的援助,反而客观上给予了反动派很大的帮助

    在往后的抗日战争中,

    我们的民族矛盾实质上是中国人民与日本资产阶级豪绅地主的对立

    等等。

    snow的那种对一切保持怀疑,对真理永葆好奇的不懈探求的精神,是很多所谓的“中国通”所缺乏的。就如同我们学习一样,想当然认为他人的评价和说法是对的,而我们自己就靠着这种他人的价值观和看法去想问题。

    我们缺乏的可能是那些信息极其匮乏的时代,那些科学家们在图书馆里,在漫漫书海中发现真理的信念,我们总说没有思考能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提出问题,不去找方法去解决,那么可能我们真的会沦为偏见的奴隶。

    最后,虔诚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想,不管是哪个方面都值得我去把它看个三四遍。我不是一个对历史有着狂热爱好的人,也并不是想要研究中共的历史发展,我只是想回到儿童时期那种白纸的状态,暂时将所有的偏见放在一边,尝试着自己寻找那个对的答案。

  •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作者:PZING 发布时间:2017-10-21 19:36:15

    "生命旅程,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

    《红星照耀中国》,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解。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行举止,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作品没有过多的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写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趣味,读来轻松愉快,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奇。或许他们十分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闪发光。时间会印证真相,功过有后人评判。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把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都处于水深火热,这种时候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是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尤其受此书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奔赴中国战场)。正如夏明翰诗所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因为这是一个有理想的政党。

    而共产党是人民的队伍,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的胜利,从某个角度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争取解放,支持独立的道路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遗忘及背叛!

  • 红星照耀过的中国(一)

    作者:旅行的蜗牛 发布时间:2006-04-01 11:45:05

  • 他有激情,他们都有激情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1-20 08:37:39

    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

    不能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想法不同,就否定历史,就说他们是宣传,是说教。正如每一个成功了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也是一批有想法、有激情的人。宣传口号是很多,是无处不在,但他们在向别人宣传的同时,也是在向自己宣传。

    那一批创业者有激情、有干劲。他们能够看到当时的弊病,也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尽量的想出一些解决之道。当年在西北的经济政策,是“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政策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取得了很不错的实际效果。

    他们很年轻。用斯诺的话说,“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他们的将领也是同样的,在战场上喊的是“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兄弟们,向前冲”。当时的他们中,没有高薪(也不用高薪养廉)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负担就是吃穿。(在老百姓自己也吃穿不上的年代,这倒也不算是很低的负担。)

    当时他们未必有“民主”的概念,但却“自由”的多。比如老百姓可以天真的当着红军官员的面,讨论红白两军各有什么优劣,还可以在会后悄悄的问这官员,保安(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现在有没有鸦片。

    斯诺在这本书中,能够有限度的说一些话。比如一个战士在跟老农讨价还价半天之后,用心爱的兔子换了农民三只西瓜,吃完西瓜之后,他很不高兴(为啥?西瓜不好吃?),要农民把兔子还给他!这种故事,多么损坏红军战士的形象。还有斯诺自己成立“赌博俱乐部”,周夫人、毛夫人时常聚在他的土炕上“聚众赌博”。

    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也曾提到过他们在长征中对藏人做过一些很不好的事。这个在这本书里同样有所提及。

    还有李德。斯诺对这个同样是外国人的人,应该更是心有戚戚焉。他对李德的评价是,“李德成了共产党人为自己吃了大亏进行辩解的一个重要借口”,是“替罪羊”。

    对于西安事变,他说:“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评断西安事变不涉及伦理观念”,因此对这一事件的中国传统评价仍然是一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而实际上这件事是南京的几波人在打太极拳,人人都得胜了,只有历史受了骗。

    说了这么多,总之通过斯诺的一番叙述,我还是喜欢那个年代的。如今处处掣肘的守业者们,前怕狼后怕虎,一点点可爱的味道都没。照这样发展下去,就该应了《建国大业》里蒋经国的那句话。激情不再,生命力也就不久长。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收费(270+)
  • 微信读书(125+)
  • epub(433+)
  • 值得下载(228+)
  • 方便(112+)
  • 体验好(437+)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1-12 00:15:36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饶***丽: ( 2024-11-19 10:19:34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车***波: ( 2024-11-16 11:53:17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常***翠: ( 2024-11-21 13:23:15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林***艳: ( 2024-11-30 21:28:57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宫***凡: ( 2024-11-23 07:49:1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石***烟: ( 2024-11-18 05:46:0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1-20 04:10:09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芮***枫: ( 2024-11-27 06:00:50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堵***格: ( 2024-11-21 05:30:28 )

    OK,还可以


最新内容
随机推荐